作为承接第一代老革命家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决对是新中国史乃至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人物。这位身上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家,不仅曾与日寇血战,年轻时出国勤工俭学,随后出山主持大局的他,还被美国杂志《时代》周刊选作封面,对他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诸位虽然看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高光时刻,但往往忽略了他也曾在荆棘遍地的险境中蛰伏。不过,依靠贵人相助,加上自身的能力,邓公虽然屡遭冲击,但总能够化险为夷,笑到最后。
且不论根据地时期邓小平便主政一方,领导太行根据地全体军民实现了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即便是解放战争中和建国后,邓公都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当然,邓公一路走来并非是坦途,他一生中多次经历大起大落,甚至曾在1969年被罢职后下放到江西的拖拉修造厂劳动,几乎失去了党籍。而正是在这险境逆流中,邓小平和妻子虽然风尘仆仆来到地方,但并未遭受其他战友遇到的冲击。彼时,这个地方小拖拉机修造厂的任职厂长不知道出于怎样的安排,居然做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护邓公夫妇。那么,这位拖拉机厂长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样对待邓小平夫妇?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
清末,天下大乱,也正是在1904年的四川广安,邓绍昌一家迎来了新生儿的降临,并给这个孩子取名为邓先圣,这正是日后的邓小平。邓家向来家风淳朴,而邓绍昌更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并尽力给予幼时邓小平以充分的支持,让他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岁渐长,思维活跃的邓小平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那一套,而是积极谋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正当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年满15岁的邓小平深受影响,立时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来报效祖国。在与身边同学交流后,参加系列运动后的邓小平决定和大家一同留学,既开阔眼界,也能继续寻求更先进的思想引领。得知儿子的想法后,邓父和邓母开明地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并竭尽所能凑出了路费。
在组织的安排和各位同志的支持下,邓小平一行人乘船来到了法国,并在勤工俭学之余继续学习新思想。当然,邓小平无疑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语言难关,于是他便更加努力学习,最后掌握了简单的法语。凑巧的是,正勤工俭学的他在一家工厂内,正好遇到了年轻的周恩来在宣传共产主义,邓小平当即决定加入组织。学成归国后,邓小平同志顺利入党,并开始了革命工作,先后在太行等根据地主持工作,解放时期还率军进入大西南,为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邓公不仅抓军事,还时常进行讲演。1945年时,他在晋冀鲁豫边区的一次慷慨讲演后吸引了一位年轻人,而这位年轻人居然对他日后的人生产生了共鸣。1959年,那位性格正直的年轻人被下放到了基层,多次调动后,在1969年,这位名唤罗朋的年轻人被任命为拖拉机修造厂的书记。不久,罗朋便接到了突如其来的上级命令,顿时让他错愕不已:上级决定下派邓小平夫妇来他的厂子里参与劳动。
曾耳闻目染邓公事迹的罗朋自然是深知邓公为人的,心里也清楚他此番定是遇到了不公和冲击,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这位人民的好首长。在邓公夫妇到来前,罗朋为保密起见,特别提前告诉各级下属,这次下派的人物是上级点名要管理的,切勿泄露任何信息,不可让其他无关紧要的人知晓。在罗朋的介绍下,大家也都明白了罗书记的苦心,也知道邓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于是纷纷开始保护起了邓公,严禁任何人打扰邓小平一家休息。
当时的大环境是不安稳的,为了尽量保持生产并保护老首长,罗朋指挥大家抹除了厂内的各式标语。在罗朋的指挥和各级同志的帮助下,邓公夫妇安全无虞地到达了工厂,在一路上既没有坏分子的冲击,也没有斗争的标语,随后又受到了罗朋和厂内同志们的热情招待。在随后的谈话和交流中,邓公偶然了解到罗朋曾算得上自己的老部下,眼瞧着这个年轻人坚持公理并积极工作,邓公内心十分开心。
开始劳动后,厂里的所有职工按照罗朋书记的要求,不仅悉心照顾身体虚弱的邓公,也积极向邓公介绍基层实情,邓公也耐心地与大家交谈,深感改革的必要。好景不长,邓公的行踪还是被坏分子发现并曝光了,于是,一批批不怀好意的人要闯入厂中,幸亏工人们提早有所准备,这才保护了邓公。直到1973年,邓小平得到中央的再次点名提拔,迅速恢复了原工作,而罗朋书记也被调到别处任职。
邓公的一生当然是充满传奇,但也少不了人民群众帮助和支持,比如罗朋。当然,邓公并没有忘记罗朋和那些朴实的工人朋友们,随后的工作中,邓公不仅提拔了干实事的罗朋,还为广大群众兴利除弊,真正实现了伟大的改革。
#图文打卡计划#